Top
Image Alt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

法行會聽佛法賞藝術活動順利圓滿

9月初秋的週末午後,窗外雨聲淅瀝瀝,安和分院四樓教室已經坐滿了法行會眾師兄姐,期待這一場由成長組安排,談《法華經》的精神特色,以及「法華經變」的圖像藝術賞析活動。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經典」,曹郁美老師首先開宗明義:「智者大師並以此經為依據,創立了中國佛教大宗派天台宗。」

《法華經》是會三歸一的核心教法

與孔子同時期,大約西元前五百年左右,隨著印度佛教興起,《法華經》 也隨之形成。西元1202年,佛教在印度滅亡,所幸在此之前,佛教及經典已經由北中南不同路缐,分別傳入中國、西藏、斯里蘭卡等地,因而分別發展成為所謂的中國佛教,以及藏傳、南傳佛教。

現存最廣為流傳的漢譯本,首推鳩摩羅什根據梵文本《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翻譯而來的《妙法蓮華經》,簡稱為《法華經》,Pundarika意指蓮華(花),曹老師指出,雖然經本中完全不著蓮花兩字,然而彌勒菩薩説偈言:「 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花在水,從地而湧出 」以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徵佛法的聖潔、清淨、高雅。智者大師曾經開講此經,僅僅一個「妙」字,就足足講了九十天,此經不可思議的奧妙,或許我們凡夫肉眼不易察覺,然一旦發菩提心,必能有所感應。

曹老師一面解說,一面指導師兄姐們繞舌式的梵文發音法,任憑大家費盡心力捲舌加繞舌,也無法正確發音;而在哄堂大笑中,想必大家都已牢牢記住這幾個梵文了!

《法華經》全文六萬九千字,分成二十八品,包含了所有佛陀說的義理,故有「經中之王」的美譽。佛陀因應眾生不同因緣和根器,「以一佛乘,分別説三」,聲聞乘、緣覺乘及菩薩乘皆為方便說,就像大海納百川一樣,攝受大、小根器的眾生都回歸到最高的佛法,即佛法唯一的一佛乘,「這就是《妙法蓮華經》會三歸一的核心教法。」曹老師說。

一部經典歷經二千年輾轉相傳而能長存至今,必定有其存在價值,我們能夠在法鼓山道場,跟隨法師和老師修持《法華經》,絕對是累世聚積的福德。《法華經》一再強調眾生皆能成佛,曹老師最後也以「人人必須成佛,應該成佛」,期勉大家實修親證《法華經》,走向成佛之道。

在中場享用了法行會準備的精美茶點及水果後,接著由郭佑孟老師主講第二場法華經變圖賞析,帶領大家進入藝術的領域。

圖像背後的意涵才是欣賞經變圖的價值所在

經變圖顧名思義,就是看圖說故事,郭老師指出,因為人的圖像思維不同於文字哲理,在文字轉變成圖畫的過程中,經過一連串的思考與設計,呈現出來的圖像已經不是表面那麼簡單,「發現隱藏在圖像背後的意涵,才是欣賞經變圖的價值所在。」

《法華經》內容豐富,運用大量生動的譬喻,展現佛法的宏深妙義,因而在雲岡、莫高窟等石窟中,出現許多以《法華經》為主題的壁畫和雕塑,對於中國藝術發展影響極其深遠。

最早的「法華經變」大約開始於兩晉、南北朝時期,郭老師將其演進過程分成八個階段,歷經初盛唐、到五代北宋,講解最初以靈鷲山為背景的兩佛並坐圖,在伴隨著千佛圖出現後,如何發展到細緻的敘事結構,以至於繁複的「法華與湼槃經變」,以及與「華嚴經變」的對應配組關係。

依據〈見寶塔品〉,多寶佛與佛陀並坐探討佛理是《法華經》最常見到的場景,也是此經所宣說的寶塔湧現,郭老師以奠定後代經變基本構圖法的莫高窟23號洞窟説明。當年佛陀在靈鷲山説法,多寶佛也示瑞像禮讚,諸多天王、菩薩與眾生齊聚一處,是謂靈山會,而佛陀為證明《法華經》真實不虛,朵朵祥雲冉冉升起中,也將會場與羣眾升至虛空,一場地上的靈山會於是轉為虛空會,透過經變圖的具體呈現,我們似乎也感受到盛會中佛力無邊的殊勝氛圍!

眾所週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法華經》最為人知的內容,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的大慈大悲形象深植人心,也形成民間最重要的信仰。郭老師解釋:「觀音菩薩説法相後來從普門品獨立而出,成為經變圖的主尊,則稱為「觀音經變」。」看到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救苦救難的臉容慈悲莊嚴,氣勢高貴華麗,令人無比敬畏而又心生歡喜。

透過三界火宅喻的經變圖,我們看到豪宅起火燃燒,屋內不知危險的孩童依舊嬉鬧著,富人只得用牛羊鹿三車,而且在車上另置寶物吸引他們,才讓他們安全走出戶外。不管是經文以三車與寶物譬喻會三歸一的故事,或是畫中人物和動物的生動活潑,都同樣引人入勝。

又譬如〈藥草喻品〉法雨普潤藥草的經文,我們看到經變圖描繪天空烏雲密佈丶雨中農夫犂田耕種、大地欣欣向榮的情景,而畫面下方則是樂隊奏樂,有人跳舞供佛,童子聚沙成佛塔⋯⋯ 這些細節,不僅是日後研究社會民俗的重要史料,也是宋代嬰戲圖的創作靈感來源。而同時期,象徵宗教藍的西方顏料青金石已被廣泛採用,當時絲路興盛,東西方商業文化交融熱絡由此可證。

以至於整部《法華經》被濃縮成一部連環圖畫,複雜的經文內容在石窟穹頂及四壁開展,不論是佛陀白毫相光的莊嚴,或文殊及普賢等菩薩從龍宮、從地底湧現的視覺想像力,著實讓人看得目不暇給,讚嘆連。

「凡法華經卷所在之處就是道場」在熱烈掌聲中,法行會副會長陳媛秀師姐請許書訓菩薩分享修讀《法華經》的心得,許師兄提及法鼓山法華鐘鑄刻了整部《法華經》,他認為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法華經》入禪,與中華禪法鼓宗精神契合,而在入禪過程中,暫時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專注往內在自性觀照,將會發現過去種種逐歩現前,自己早於今生今世之前,已在佛陀面前誓願成就佛道。

許師兄表示,法緣不是偶然,我們以此自我鼓勵,但不應引為自滿,為泯眾生故,我們更需發大宏願,以慈悲的平等心利益眾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者大師曾説,凡法華經卷所在之處就是道場,「法鼓山不是經變圖,正是引導我們走向成佛之道的實務實證圖。」

許師兄的結語,為這場讀書會劃下圓滿句點。抬眼窗外,這才注意到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雨過天青,夕陽伴彩雲飛滿天了!(本文作者為法行會第2組)

文/湯澡芳
圖/成長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