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從心出發對應氣候變遷

從心出發對應氣候變遷

法鼓山首辦農業創生研討會

以感恩大地養育、尊重物種生命為初衷。法鼓山於2019年10月26~27日在張榮發基金會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首屆「對應氣候變遷——心靈環保農業創生研討會」,會中務實探討農業在生產、通路與消費等面向,因環境問題所遭遇的困境與轉機,議題深受相關領域人士及民眾關注;法鼓山也為出席盛況增開視訊會場,並舉行交流工作坊及會後參訪,迴響熱烈。

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盧虎生於致開幕詞時表示,氣候變遷的定義,即是因為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化,因此要解決、調適氣候變遷的影響,就必須回到人類活動的調適;而在以往的操作策略中,卻缺乏人為的心理調適,「心靈環保」正是解決氣候變遷最核心的問題。他也語重心長地期盼,能藉由此會補齊從心靈出發,調整栽培方法和科技發展的篇章,從學習大自然平衡生態循環服務系統中,啟發農業發展。

以「從心出發——地球環境的永續發展」為題,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向近千名聽眾細說,如何避免身、心、環境的毒性循環,從染污的農業,轉向為淨化的農業。藉由聖嚴法師主張的四種環保,提出從人與物的生活環保,發展科學、藝術的農業;從人與人的禮儀環保,發展互助、服務的農業;從人與天的自然環保,發展共存、共榮的農業;從人與心的心靈環保,發展淨化心靈的農業。

方丈和尚並提醒,氣候變遷、地球生態及人類行為,三者環環相扣,卻只有人類能夠做出改變。改變的方向,不是向外擴張、取奪,而在向內看,從心出發,建立有益於己、有益於人、有益於環境的整體觀,並於日常生活中,尊重一切生命、珍惜各種資源,這就是法鼓山提倡慈悲智慧、自利利他的「心靈環保」價值觀。彭作奎教授於回應時表示,研討會盛況出乎意料,足以證明此項議題十分貼近社會大眾所需。

張顥嚴、林哲安、龔哲敬等青農代表,嘗試將生活信仰推行於茶米耕作的實務經驗、科學分析,是否會發展為少用防治的農業「心潮」,備受與會學者和通路商、消費者所重視。三位青農從他們運用護生的觀念,讓經營成本下降、質量倍增、生態恢復、身心喜悅等分享,勸請農作者從心思索人與環境的關係,建構更為合乎真相的世界觀,也盼能有更多新農進場,共同推展友善耕作的環境教育。

對於農作生活的嚮往,由民眾欲罷不能的熱烈提問可見一斑。從高雄專程報名與會的助理教授莊惠惇說,由於長期在南部和農民相處,看到許多返鄉青農,因為未能達到預想利潤而轉業,所以當聽到青農們分享,藉由務農對於環境保護的喜樂時,令她萬分感動;她也認為能從心靈環保出發,讓農業不只是農業,而是對生命的體悟,是研討會的成功之處。

此次參與發表及主持人還包括惠敏法師、曾旭正、郭華仁、陳玠廷、常濟法師、吳東傑、楊文全、黃信勳、陳建泰、陳清圳、尹亨根(韓)、陳孟凱、黃淑德、五十嵐祐紀子、黃福君、黃俊誠、果祥法師、曾濟群等專家;仰山文教基金會創辦人游錫堃也應邀於27日發表專題演說。期望落實研討成效,大會並於首日晚間增開「農產通路經驗交流工作坊」,28日還將前往彰化、南投等地農場實地參訪。

會議召集人果祥法師表示,誠如佛陀「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的生活遺教,盼能藉由此會中的環保理念,與生產者及社會大眾互勉,瞭解萬法緣起,一切環環相扣、密不可分,從農業生產、加工、消費層面,學習縮小、淡化自我中心,慈悲善待土地上的一切眾生,利益消費者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一起來保護地球所有眾生賴以生存的山河大地和空氣。

文/ 法鼓山文宣處
攝影/ 李東陽、林雅櫻、曾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