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拔草、滌念

拔草、滌念

法行會景觀組活動點滴

我們都因著師父的禪法,而得以相聚在法鼓山的道場中,也各自順著自己的因緣條件,與法鼓山相應互動親近佛法。其間或有勇猛精進勤於修學,或有的是礙於習氣塵勞所蔽,疏離漸遠。但是相信,大家都不太會忘記,初次禪三結束後的感動,而心生對師父與法鼓山由衷的感恩。總想大家還可以為山上做甚麼?因此,參加法行會,大家應該是對山上,有著相當的承擔與使命,才會維繫著法行會一屆一屆的延續承傳。

出坡活動迄今進行了二六七次

記得是2007年7月中,連城珍、藍福良、廖文衡、莊德純、高健全等位師兄的承擔下,法行會認養了目前的法鼓大學橋旁沿溪的綠地景觀區,出坡活動迄今進行了二六七次,轉眼間已屆十一年。溪水依然串載著兩側的綠意,慶幸,邊坡上的蕨類大部分茂密地生長著,雖也有部分因蛇籠護坡的土質流失,而禿了某段下層;草坪上的石板步道,隨著一次次雨水夾帶的沃土掩蓋,成了一窩窩的小土窩,漸次的草根蔓延其上,石板有的部分就消失於積土之下了。

不管時光如何流轉,我們的景觀區依舊是靜靜地,伴隨在溪側,細數著草類的消長。而我們也隨著四季更迭與景觀區的眾草類,維持著一定的平衡。稍有怠惰,它就囂張給我們看,我們人力充足或勤奮一點時,草類也就乖乖地順服很多。

周而復始的出坡,就像禪修功課一樣,持續的做,反覆的練習。打坐時總是想要去除念頭,而拔草時,同樣也會有不少的雜念生成:太熱、太冷、雨悶、拔不完、除不盡、太辛苦、時間不夠等,無謂的煩惱都會不時地,伴隨著出坡過程,映現在園丁的心理。但是對治的方法上,它跟禪修一樣,唯有簡單,方能淨心,清楚的觀照自己與草類間的每一個互動,耐住性子一手一雜草,不貪快不急躁,完成了一步就是一步,無有虛功。久了,這環境也自然會呈現出它該有的清淨面貌。

周而復始的出坡,就像禪修功課一樣,持續的做,反覆的練習。打坐時總是想要去除念頭,而拔草時,同樣也會有不少的雜念生成。

出坡這麼好,願意來的這麼少

每次發出坡通知,自己卻覺得很汗顏,景觀組的出坡活動,沒有能影響更多位法行師兄姐們,同來參加。心想,出坡這麼好,願意來的這麼少,兩小時的景觀出坡,真的是種最簡單的時間布施與戶外禪的學習機會;出坡後的收穫,是自己滿心的安定自在與健康。也許是大家各有時間因緣,而無法前來。所以只能期盼藉此讓大家認識景觀活動在做甚麼?讓大家心中願意植下發心出坡的種籽,隨順因緣,總有它萌芽的一天。

上山出坡是一種隨境自在的練習,是一種再簡單不過的修心活動,也是用很有限的時間,換得自己身心安定自在的方便法門。

就如同長期參與出坡的金山豪爾書局黃老闆分享道,「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出坡除草就像參與斷煩惱的體會,特別是那漫無天際的「大花咸豐草」,這草如同煩惱似的,無止息的滋生著,若不連根拔起,每一棵咸豐草的每一根芯針,都將會是數不清的煩惱!

讚嘆他參加景觀出坡,也能引契出大宏願:「掃除塵垢,當願眾生,眼根清淨,常登覺地。淨除心垢,當願眾生,永斷習氣,一塵不立。」

身為法行人的師兄姐們,你有多久沒有讓自己重拾禪修時所體悟的靜與定呢?對我個人而言,身心安定確實有助益於生活繁務的對治而少起煩惱。也許各位師兄姐,可以找個時間和自己相約來山上,和我們一起簡單地,安心地「拔草、滌念」。(本文作者為法行會第2組)

文 ‧ 圖/ 江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