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生活即修行,生病即修行, 生命即修行

生活即修行,生病即修行, 生命即修行

聆聽常延法師開示「從法的療癒談佛陀對老病善終的教導」心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種自然過程,有生必有死,這些都是大家耳熟的,但是真正面對老、病、死的問題可是大哉問,法鼓文化出版的杜正民老師著作《法的療癒》,是非常值得深讀的一本書,惠敏校長在序中提起:佛法是簡要的,平實中正的,以修行為主,依世間而覺悟世間,達到實現出世的理想—— 涅槃。

 

「正念正智以待時」

今年常延法師在法行會的四次演講,讓我們更深入了解佛陀原來對老病善終的殷切叮嚀「正念正智以待時」,獲得善終有三個關鍵要領:醫療層面、法律層面和個人心靈層面。

 

一、醫療層面:
為了協助病人達到安寧善終的目標,台灣臨床佛學研究學會理事長蔡兆勳醫師在2018年12月22日的年會致詞時表示協會已經發展10年,省思協會成立的宗旨為結合醫學與佛學研究,以促進臨床佛學的發展,推動安寧緩和醫療及生命教育。靈性照顧是生命末期照顧很重要的一環,臨床佛學的發展對末期病人善終及家屬的悲傷撫慰非常重要,「善終」唯有病人、家屬和醫療團隊
(醫師、護理師、臨床宗教師、心理師、社工師等)一起努力才能讓病人獲得善終。

醫療團隊與病人及家屬建 立「信任的關係」是成功的第一步。惠敏校長在年會中的講義,強調運用傾聽、觸摸、溝通、同理心、社會支持等措施以增進彼此的信任關係就是靈性
照顧。我曾經於2015年在台大醫院的安寧病房實習,在臨床宗教師的指導下,擔任過靈性志工1年,深感靈性照顧對於善終有莫大的幫助,讓病人及家屬能在醫療團隊指導下,提升病人生命末期的生命內涵。

二、法律層面:
為了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其善終權益所制定的「病人自主權立法」已經在今年1月6日正式上路,其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預立醫療決定」及提供「緩和醫療照護」是最重要的部分,病人必須在自己意識清楚的時候和醫療團隊及家屬共同討論自己的醫療狀況及決定是否拒絕無效醫療, 避免在緊急情況下仍被實施插管、氣切、電擊等飽受身心摧殘的醫療措施。

三、個人心靈層面:
臨床宗教師參與安寧療護的醫療團隊,是本土化靈性照顧的特色,在法師們對於佛教的各種法門教導下瞭解臨終關懷原則:1.確認個人對生命的信念;2.意念真善美的人生經歷;3.進行使身心安定的方法。

 

我在台大醫院安寧病房擔任靈性志工時,照顧一位56歲男性肝癌末期病人,單身,有一位同居女友,因為腹水及下肢水腫而住院,住院期間每週兩天上午我們陪同病人聊天,得知他以前經商曾離婚一次,之後交往過三位女友,和現任女友已同居五年感情穩定,女友上班前、下班後都會來看他,身後事女友將依道教方式替他處理,房子已過戶給女友,病人經商失敗後改為幫人算命,不曾談過家人情況亦未見家屬探訪,喜歡談以前大學快樂的事和做生意的生活,覺得對第二任女友有所虧欠,因為他是信仰道教,不想到醫院的佛堂向佛陀懺悔,我們問他臨終時要念甚麼經,他說就聽我們念的阿彌陀佛好了, 住院四週病情穩定而出院,第五週我們到家裡探訪他,發現他雙腿水腫更嚴重且不斷滲出液體,胃口不好不想吃東西,我向醫院的護理師報告,他們和主要照顧者連繫後,同意他再住進安寧病房,三天後即畫下人生句點,臨終前他的兩位姐姐趕到,問了一些他的情況後也跟著我們一起助念。

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佛陀所教導的生前助念法門中說明助念是幫助你意念曾經學習過的觀念、方法以及曾經做過的善業。而在醫院的實習中則會引領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在送走善終病人之後,臨床佛教宗教師也會和我們一起討論助念之後的感想。

法行會的例會在今年安排常延法師連續四堂課程的開示,希望我們修得四果,大家都覺得意猶未盡,法師說她的論文與中陰身有關,希望有更多課程可以繼續探討中陰身的概念,人從死亡到再投身也會經歷一些過程,睡夢也是一種,它像是小小死亡卻有再次醒來的權利。

常寬法師於4月27日的演講中教導生命的五種層次,第五種層次:生也不錯,死也很好,這是大自在、大解脫,唯有大修行者才做得到。

生活即修行,生病即修行,生命即修行,所以我們一定要為自己的生死有所準備,才能超越生死。

本文係摘錄自杜教授《法的療癒》及常延法師的演講稿,若有疏漏,敬請查閱原著。

(本文作者為法行會第3組)

文/林薇莉
攝影/梁庚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