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2019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

2019法鼓山社會菁英禪修營

精進禪三活動紀要與心得

2019年10月10日至10月13日,國慶日連續假期,在法鼓山法華書苑禪堂舉辦社會菁英禪修營精進禪三。這次的活動,共有六十幾位學員參加,大多數人於10日晚間在台北車站東三門會合,分乘兩部遊覽車於7點左右抵達法華學苑。不少學員都是第一次來到這個法鼓山最具歷史的「鐵皮屋禪堂」,甚為驚喜,稱是五星級飯店。

三天三夜的禪修活動,從10日晚間開始。第一晚,總護常乘法師主要介紹禪堂設備和分配出坡工作。11日開始,活動安排雖然大致上依照法鼓山禪修的模式,包括八式動禪,聽聖嚴師父開示、打坐、出坡、瑜珈、打坐、室內外經行以及大堂分享。

但是,由於今年以來,我盡量排出時間來參加社會菁英禪修共修會或是精進禪二和禪三,因此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由不同總護法師帶領的禪修活動,風格不同,每一回的禪修都有新的學習和體驗,極為殊勝。

本次精進禪三,根據我的體驗和大家的心得回饋,有以下一些觀察和心得。

首先,這次聖嚴師父的開示,雖然有學員指出去年已經看過,但是再看一次,仍然非常感動。對於我們這些初次觀看的學員,受益更大,非常讚嘆。

特別是,師父自己說這時的他已經是76歲,根據《美好的晚年》一書的紀錄,很可能是他剛出院就到菁英營開示。瞭解這樣的背景,就更佩服他做為一代高僧的風範。他一開始就跟大家說,要以享受放鬆度假的心情來禪修,一再提醒大家要隨時放鬆、放鬆、放鬆,將禪法應用於生活。又言簡意賅地直指《心經》和《金剛經》的要義。他從空間(我相、人相、眾生相)和時間(壽者相)來分析《金剛經》的無相觀,強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智慧心),令人耳目一新。

聖嚴師父進一步以圖示解釋《金剛經》所提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說明因、果、緣的關係。他提醒大家,人一出生,就走向死亡,對死亡無須恐懼和憂傷。我想這個開示,讓一位兩週前痛失親人的學員,深受感應。又,相對於過去和未來,現在是非常短的,讓人不禁體會到要把握當下。師父殷殷教誨,要深信因果,但是也要注意緣的作用。緣有順緣和逆緣,面對逆緣時,要更加感恩,因為逆緣讓我們自我成長。

默是不動情緒,不受外境所擾,照則要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處理人。慈悲是要去除自我中心,讓其他人快樂。

師父也深入淺出地解釋默照禪。默是不動情緒,不受外境所擾,照則要用智慧處理事,用慈悲處理人。慈悲是要去除自我中心,讓其他人快樂。自我中心不僅是指個人,還包括群體,用群體之名也是一種主觀,而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有學員分享,與兒女相處不好,就是過度自我中心,應該先聽聽小孩的看法才是。

總護常乘法師所帶的禪三,很能展現他個人對於禪修的信念和堅持,也導引大家慢、放鬆,制心一處,並使用「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等十六字箴言學習放鬆。法師具體而清楚地指出禪修應該注意的入(頭部運動、深呼吸)、止(七支坐法、止觀同時)、出(下座)等步驟。整個禪三,也經常使用磬聲或是打板來引導大家禪修。但讓大家永誌難忘的應該是打坐長達一小時的最後一支香,讓我們一下可以到達禪修高級班了。

我最喜歡的是,他在11日晚上的開示,以及對拜佛方法的運用。他語重心長地說,因為他瞭解佛法的利益,而苦口婆心地分享他的經驗。他說,聖嚴師父曾經提到,他跟大家開示的同時,仍不斷在念佛。過去的祖師大德雖然在山中修行,看起來好像對社會沒有貢獻,但是他們修行產生的正能量,卻能夠改變社會、改變磁場。這提醒我們,如果大家生活中能隨時念佛,可以眾志成城,建設人間淨土。

這次不少學員也反映,非常喜歡按照磬聲進行的慢動作拜佛。我也覺得透過非常緩慢的拜佛動作,可以讓心更加平靜,制心一處,沒有妄想。法師也細心地注意到,學員每天早上5點起床可能不習慣,而建議早上出坡之後,如有時間,可以回寢室大休息。我發現這確實是個好方法,可以減少昏沈。最後一天午齋,常乘法師特別讓所有的義工一一自我介紹,也是非常好的,讓大家瞭解禪修活動背後種種的籌劃和辛苦,更加感恩。

如果說總護常乘法師是這次禪修的靈魂人物,那麼年輕的助理監香則是非常重要的左右手。12日下午,都由助理監香帶戶外經行,做瑜珈,頗有禪師互相合作、世代傳承的意義。

戶外經行是走路到來迎觀音附近,然後大家坐在溪邊冥想,體驗自然。學員反映甚好,還有提議未來可以增加戶外經行。總護和助理監香都非常體貼地提醒大家如何將禪法用於日常生活中,例如地板瑜珈、大休息的起身動作可以應用於早上剛睡醒時。

大堂的分享,不少學員們都讚嘆這次禪三的安排,感謝法師以及所有義工的付出。有一位學員還特別提到,大寮每天要準備三、四千人份飲食的辛苦。曾玉華師姐也再次提醒,共修會有關懷接引小組、推廣小組以及外護小組等三個功能組織,歡迎大家踴躍參加。(本文作者為第16屆自我超越營學員)

文/林玉茹
攝影/楊清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