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聆聽常寬法師弘講「六祖壇經的理論與實踐」的心得

《 六祖壇經 》是禪宗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漢傳佛教中唯一被尊為「經」的祖師 著述。
太虛大師說過: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可見其特殊地位。

《壇經》開顯的方法,能使我們快速度開啟內在智慧,親見本來面目。換言之,是一條修行捷徑,故稱「頓教」,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法門。

法行會成長組為增進大家對禪修理路的了解, 分別在今年3月23日、3月30日、4月20日及4月27日,邀請常寬法師為大家弘講「六祖壇經的理論與實踐」。出席者十分踴躍,八樓課堂座無虛席。法師就《壇經》各品擇要摘錄,配合聖嚴師父的著作,並就自身的體驗,以輕鬆、深入淺出的方式弘講,讓與會大眾受益良多。

除《壇經》的經本外,法師也特別引介聖嚴師父的著作,包括《禪門驪珠集》、《禪的體驗・禪的開示》及《禪門修證指要》,一併研讀,當有助益。

六祖的法門,係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所謂無念,就是念念之中而卻無雜念之心。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境所染,叫作「無念」。在自己的心念上,能離一切外境,不在所遇境生心動念。

所謂無相,就是處一切相而即離一切相。外離一切法相,叫作「無相」。能如是離相,則自性法體就自然清靜,即是以「無相」為體。

所謂無住,就是人的本來自性。在念念的當中, 不再追思前境。若前今後念,相續不斷絕,就叫作繫縛。在一切法上,念念無所住,就是沒有繫縛。對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仇與恩親,言語的觸犯諷刺,彼此欺凌紛爭之時,一併視為虛空幻相,不會想到報復仇害。即是以「無住」為本。

所謂無念,就是念念之中而卻無雜念之心。在一切境上,心不被外境所染,叫作「無念」。

宗門的內自證境界,要從自心的現量流露。以頓門宗的立場言,只談無為法性,而不談法相;主張絕對中道,而不落兩邊;強調心行體驗,而不在口說;暢明在自心的參究,而不在坐功技術; 重在自己見性,而不在理論知解;貴在心性的破執,而不在指示定論;在悟境的正真,而不在語文生義;在現量境界,而不在擬議思考;在向上一著,而不在明白說破。

六祖教導弟子「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是離一切妄念之念,亦即無念之念。淨心念,是為了制心一處,聽法時容易領悟。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淨心的方便工具。念是「內心繫念」或默念。於是說法者以淨心說法,聽法者亦以淨心諦聽。

執迷之人著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覺悟之人只求淨化自己的心,
所以佛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對於念佛往生淨土,六祖認為西方淨土離此不遠,只因十惡、八邪障隔,所以便說西方遠。說西方遠是為根性下劣的一般人隨「相」而說,說西方近,是為根性銳利的上智人隨「性」而說。執迷之人著相念佛求生西方淨土,覺悟之人只求淨化自己的心,所以佛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悟的人到處都是一樣的淨土。所以佛說:「隨所住處,恆安樂」。因此,若能除十惡、去八邪,念念能自見真性,常常行著平坦正直之道,到達西方淨土,就如彈指般的快速,就能見阿彌陀佛了。換言之,若能在自己心性上去參究,深深體會經中奧妙,那麼「西方就是自性,里數即是無明。」

至於如何修行,六祖則對大眾說「無相頌」,實乃具體可行的方法: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個人資質魯鈍,對於《壇經》的認知及常寬法師的弘講,仍有諸多無法理解的之處,僅能就經典摘錄部分內容與諸位大德分享,述而不作,野人獻曝罷了。

(本文作者為法行會第3組、攝影為第8組)

整理/黃金發
攝影/李傳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