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一師一門,同心同願

一師一門,同心同願

法行會第216次例會

主講者:方丈和尚果暉法師
演講時間:2019年8月

今年8 月1 日的法行會例會是由第八組負責接待,我在下午5:30到達會場時,發現已有多組的師兄師姐抵達,有的為年終表演開會研討或組員抗病歷程分享,充分展現師兄師姐們彼此的用心與活力。

在用膳結束後,7:00正式進行例會,並依往例行禮如儀,此次共有60位來賓。剛好整十歲的壽星是曾照嵩師兄,八月壽星共有59位,出席的壽星共有17位。為往生者誦唸則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帶領大眾誦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接著由主席王崇忠會長致詞,並由執行長朱雲鐸報告會務,其中8月4至9日在農禪寺有梁皇寶懺法會,8月22日第六組要舉辦藝文導覽活動—幾可亂真超寫實人體雕塑展,是由張致文師兄親自帶領導覽解說。8月30日第一組將組團前往鳳甲美術館進行參訪,此一活動是由邱再興師兄及張麗華師姐發心協助。

7:20開始播放《大法鼓》,主題是「觀心無常」。接下來的專題演講是由方丈和尚果暉法師主講,題目是「信仰、認同與凝聚」。此一講題是方丈和尚參加新加坡凝聚社會國際會議的題目,也是法鼓山的方向。主要題綱如下:

印度佛教與漢文化都有研討如來藏,漢傳佛教與菩薩道談的是入世,而漢傳佛教與解脫道談的是出世。

信仰—一師也就是本師釋迦摩尼佛的佛教(正信的佛法)。說明印度宗教的發展,起源於婆羅門教:西元前150 0年至西元前500年。佛教:發源於西元前6世紀,衰弱於西元7世紀,滅亡於西元13世紀。

印度教—古典:西元前2 世紀,黃金:西元4至7世紀,密教:西元7世紀,中期:西元13世紀,現代:西元19世紀。

比較佛教與印度教的同與異:

—業報、輪迴、解脫,禪定、持戒、布施。

—印度教是梵我,佛教則是無我。

認同—根本:漢傳佛教;一門:漢傳禪佛教;禪門:中華禪法鼓宗。印度佛教與漢文化都有研討如來藏,漢傳佛教與菩薩道談的是入世,而漢傳佛教與解脫道談的是出世。

話頭禪與默照禪:

基礎:數息、念佛等觀行。

輔助:慚愧與懺悔。

動力:發菩提心。

金鑰:話頭即默照。

禪的人生觀: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超越的人生觀。

凝聚—同心:發大菩提心,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同願:發大悲願心,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使命: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弘揚漢傳禪佛教;透過三大教育,達到世界淨化。

推動:心靈環保、心五四、心六倫運動。

結語:一師一門,發揚法鼓宗風,同心同願,共創人間淨土。

禪的人生觀: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超越的人生觀。

聆聽完方丈和尚精闢的專題演講,也讓大眾能夠更進一步了解印度教的沿革,以及漢傳佛教、印度佛教與漢文化彼此之間的異同。

最後,在果品法師的關懷與會長的結語,以及大眾一齊恭誦「法鼓山的共識」之後,圓滿結束了當天的例會。(本文作者為法行會第8組)

文/ 李傳三
攝影/梁庚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