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Image Alt

日積月累、積沙成塔

日積月累、積沙成塔

法行會第215次例會

主講者:果鏡法師
演講時間:2019年7月

果鏡法師開示「禪修的理論與實踐」的精采內容

從培福奉獻中得歡喜,從歡喜中更增進培福奉獻的動力,感恩有因緣承接無數的機會服務大眾,感謝副會長陳媛秀師姐接引,今年4月加入法行會。7月份例會輪到第7組負責接待,組員們提前抵達會場,在組長帶領下齊心齊力,協助場布、接待、引導……,由末學擔任例會司儀工作,感恩陣容堅強的第7組菩薩們共同成就月例會的服務工作。

菩薩們互道安好聲中,和往常一樣在愉悅的氛圍下,齊聚一堂輕鬆的用餐,例會準時開始。行禮如儀後,依例介紹新會員、貴賓及當月壽星,菩薩們用熱烈的掌聲以示歡迎。接續由會長報告、執行長報告會務,播放《大法鼓》影片,聆聽聖嚴師父的開示——「適合打坐的時機跟體驗」,師父談到禪修打坐的方法:1‧ 放鬆身心,2‧ 體驗呼吸,3‧ 打坐的姿勢。師父說,若對打坐有興趣,那是一種享受,若沒興趣,那是受罪,觀念和方法要清楚;師父又告訴我們,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打坐,精神飽滿、心情穩定的時候最適宜打坐,打坐後運動一下、舒緩筋骨,讓身體輕鬆。師父的錄影開示也為果鏡法師的專題演講「禪修的理論與實踐」暖身。

果鏡法師於1980年第一次參加師父主持的禪七,和師父結下師徒之緣,也種下出家因緣。精進於禪修、念佛的實踐,成就果鏡法師在僧團秉持師父的宏願、盡心盡力做能做的事。果鏡法師以《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主軸,闡述「無住」是不被煩惱所動的智慧心,便是無我的態度;「生心」是隨機攝化的慈悲心,便是平等的態度。

果鏡法師表示,修行的目的是要改善自己的心和行為,讓自己有慈悲與智慧。但要如何修?怎麼修?透過禪修的觀念和方法覺察因「貪、瞋、癡」所產生偏差、執著的「身、語、意」行為,進而修正它,並產生智慧。

凡事沒有主觀的立場,觀察因緣,了解真相、生起智慧,而將心住於無所住的狀態,
中道的智慧,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端看自己如何用心、如何修持!

禪修~放鬆是最基本的,放鬆是放下的著力點。

禪修觀照的方法有:數息、念佛、隨息、止觀、默照、話頭,也可用直觀的方法「不給名字、不給形容、不給比較」,以悠閒、輕鬆自然的心情用方法,很快就能進入安穩的狀態;修行就是在練習著如何付出耐心,適合你用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禪修要有正念,那便是不離方法,專心於現在、當下,讓身心統一、內外統一、念念統一,身與心合一,忘卻身心而只有方法。

統一心階段會有三類經驗:

  1. 光音無限
  2. 澄澄湛湛
  3. 一片悟境

當無心無念時,則會有「虛空粉碎」的體驗。

如何從迷惑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學習禪修的方法、練習方法、用方法,從「認識自我」練習起,學會忠實的看待自己,在根塵境接觸的當下,生起覺照、覺悟的心,「肯定自我」——肯定自己的優點,也肯定自己是有缺點的,肯定了自己的優點跟缺點之後,才能夠獲得自我的成長。「消融自我」——凡事不以自身利益為主,盡己所能,利益他人,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廣結善緣,用佛法轉念修正自己,身心放鬆,體認一切都只是現象,生生滅滅,並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

打坐~不是唯一的禪修方式,但打坐最能讓人心境安定

果鏡法師在結語時,鼓勵大家多參與法行會例會,增加凝聚力,並祝福大家少煩少惱、知足常樂。

當煩惱越來越少、共同成就菩薩行的人越來越多,凡事沒有主觀的立場,觀察因緣,了解真相、生起智慧,而將心住於無所住的狀態,中道的智慧,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端看自己如何用心、如何修持!要斷顛倒見確實不易,唯有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透過修行,離開煩惱、執著之後,才能真正出現真實的智慧。

觀念和方法人人都懂,但貴在實踐,平常還是得多下功夫練習,真正能成就自己的是「日積月累、積沙成塔、滴水穿石」。
期勉自己老實修行,在成佛道上與同修善友同登智慧彼岸。

感恩法師、會長、執行長和負責行政的菩薩們,共同成就例會活動。(本文作者為法行會第7組)

文/ 盧桂英
攝影/許朝益